• 栏 目 介 绍 •
《跟岩松学评述》是我们结合《新闻周刊》的观点,推出的一档帮助大家学习评述的新栏目,是为了锻炼和提高大家对新闻事件的多角度分析以及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
• 事 件 回 顾 •
开市客(Costco),聚集了超级的人气。想要进店买东西得下大气力,甚至是一场小小的战役。2万平方米的超市被挤得水泄不通,进卖场就要排队三小时,结账要排两小时,由于人多,不到半天超市就被迫宣告停业,第2天开始每天限流2000人。
• 岩 松 说 •
一家在上海新开业的美国超市:开市客(Costco)。这是一家会员制的超市,是要先付299元会员年费才能进去的,但依然是如此地火爆,因为质量高价格低,换谁可能都想去尝尝鲜。连外媒都在感叹中国消费的潜力巨大,而就在这一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进一步促进消费的20条意见。我们的消费到底处于什么水平,还有多大的潜能?
说起中国人去国外往家里买东西,是最能记录中国消费升级进程的。在改革开放的早期,是想尽办法弄外汇券弄指标,买电视,买音响,买冰箱。后来这些国产都给解决了。咱们就买衣服买化妆品。再后来,智能马桶盖和电饭煲。而现在甚至是在外面买药,买喝茶的小铁壶。显然,以前咱们重视有,现在更在乎的是好,甚至是情调氛围和真正的生活品位。可有趣的是类似马桶盖,或者喝茶的铁壶,经常好不容易背回来了,仔细一看,made in China。于是有些人自己安慰自己,想在国内买也买不到啊,只有出口的才会质量这么好。本周国务院发布的促进消费20条意见就提出了,推动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以后咱在身边买高质量的东西,能迅速实现吗?
想要促进消费,带动消费升级,必须解决好市长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政府如何更好地推动,并让市场买账。比如市长们都在着急地推动夜间经济,但想要拥有真正的繁华的夜间经济,需要综合的配套,才能让市场最后买账。同样的,比如今年汽车消费呈现降温的趋势,国家提出释放汽车消费潜力,部分地区要逐步放宽或取消汽车限购,但是假如一个大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能力不改善,硬件不改善停车车位不够,服务跟不上,盲目刺激汽车消费,老百姓买了很多车,但城市彻底堵死,显然不是好结果,那政府应该如何在这中间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开市客(Costco)火爆的原因
种类齐全
上海开市客购物区总面积高达1.4万平方米。直通天花板的仓储式货架,摆放着27个大品类,近4000种单品。从常见的生鲜美食、酒水饮料、服饰,再到知名厂商的药妆、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甚至连巴宝莉、爱马仕、劳力士等奢侈品,都有平价商品在售。而在购物人群中除了普通民众,还有不少专门瞄准飞天茅台、爱马仕的网络代购。
价格低,质量高
开市客将毛利率控制在14%以下,向会员提供其精选后“质量高,但价格不高”的产品。比如,同品牌的食品,价格要低于市场价10%至20%,非食品类则低于市场价30%至60%。然而,作为便宜、优质的代价,开市客的商品多以大包装出售,对于结构较小、喜欢尝鲜的家庭,消化起来可能颇有难度。据超市统计,开业仅两个小时,客流量已超过1万人,平均每位消费者的花销都超过了1000元。
超市净利润基本与会员费持平
开市客的入场模式蜚声国际,消费者必须交纳一定年费,方可入场购物。目前,中国大陆的会员价为299元/年。开市客2018年年报显示,超市净利润基本与会员费持平。中国大陆首店,开业首日会员突破13万,已打破全球单体会员新纪录。按照每位299元计算,带来的收益预期,可想而知,开市客股价也随之在美股逆势上涨,两天增加市值71亿美元。专家认为,开市客的运营模式并不新奇,之所以能激发如此庞大的消费潜力,恰恰是它抓住了最简单的“物美价廉”这一逻辑。
二.国内市场的不断升级才是根本
国内发展的难点
其实中国的工艺和技术都足以支撑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但为什么国内市场中的产品,总会出现各种问题?因为国内的部分产品质量不尽人意,导致消费者转而选择标准门槛高的国家去购买。而国内企业如果想提高质量,价格就会偏高,还不一定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企业又无法生存,这逐渐就成了一个死结。
“同线同标同质”工程
2016年初,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帮助这些出口企业,在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不是非常可观的情况下,共同启动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来开拓国内的市场。另外也是满足国内现在消费升级的需求,统筹好国际跟国内这两个市场。要求出口企业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出口和内销产品,从而使供应国内市场和供应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准。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中着重强调,引导出口企业打造自有品牌,拓展内销市场网络,让消费者在家门口也能买到符合国际最高标准的商品,这也意味着“三同”标准涉及的范围将会向日用消费品领域扩展,最终目标就是覆盖国内市场所有商品。
引导企业经济,解决质量与信心失衡问题
对于国内市场,需要政府部门对市场进行一个培育,对消费者进行一个引导。在帮扶企业的同时,也是在鼓励企业扩大内销。当企业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的覆盖面越大,那么消费者就会慢慢发现有这么一类产品是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与从国外进口是同质量的,那么消费者就逐渐会把消费地点从国外转向国内,从而逐渐扩大国内经济的提升,解决产品质量和消费信心失衡的难题。
三.城市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
应该少干预,重服务
“夜间经济”成为今年消费领域的热词,它拉长了城市的“营业时间”,把消费活动延伸到了晚上,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促进消费20条意见中也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大投入,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专家认为,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消费者需求,源自于市场自发的力量,相关部门应减少干预,把着力点放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公交、地铁、卫生、金融以及互联网服务,哪一块都不能成短板。
比如有夜班的地铁,有一些其它相关的配套的服务,包括对于总的夜市经营环境的一些治安的保障,这个都是可能政府方面需要去做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可能就是不要一刀切,因为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群体,对夜市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就是能够把大的政策定下来,多提供支持和服务,具体的经营其实可以交给市场。
夜间经济营业时间的延长,需要公共服务的“营业时间”也该延长。上海、北京等城市针对重点区域延长公共交通服务时间。今年7月,北京出台的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中,就包括了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的内容,5月到10月每逢周五周六两天,地铁1号线、2号线运营时间分别延长1小时和1个半小时。
从今年密集多个出台促进消费政策中,促进汽车消费成为共同的关键词。在本周发布的促进消费20条意见中,“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特别引人关注。专家建议,各地鼓励汽车消费要因地制宜,不宜盲目攀比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必须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科学计算当地的道路交通和停车能力,增加各种配套设施,有序放开限购政策。不能光完全放开限购,包括对停车的管理、交通的管理、环境的治理,各种相关的效应,以及对应的措施都应该考虑到,这样才能够保证一个最佳的综合的结果。
• 话 题 总 结 •
国家发改委近日表示,将推动相关部门和地方出台实施一批促消费举措,大幅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显然,面对消费者敏感多变的需求,市场才是最敏锐的感知者,政府的角色是提供服务。在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之下,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消费才能真正“提质升级”。
整理/排版:李宗威,视频来源于央视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中国播音主持艺术网编辑整理
文章转载、专业咨询、招聘发布、投稿(有偿)、加微信交流群请添加微信:cnbyz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