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论媒社 ,作者冯楷
「传媒一线融媒观察矩阵旗下账号」国内最早专注智能媒体的观察账号 引领融合时代主流价值和新鲜思考
2019年9月30日下午,一个消息震惊无数网友:《走近科学》完结了!
国家动物博物馆策划总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张劲硕@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 在微博透露: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最著名的节目,《走近科学》,将于今日下午播出最后一期收官节目“治理水花生”,从此不再有《走近科学》了。
《走近科学》,央视著名科普类电视节目,于1998年6月1日起每日晚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2001年7月9日起改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播,同时节目形式从追求涵盖面广的板块式结构变为了每期一个主题的通篇结构。
《走近科学》开播于互联网原住民们出生的时代,繁盛于这些人童年的成长期。它的停播,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公共空间讨论浪潮。当然,这个浪潮主要还是对节目猎奇化、悬念化设计的讨论。
实际上,这种转向是从2004年3月开始的。学者吴欢所写的《科教节目的故事化策略 ——以走近科学栏目为例》就指出:“自从2004年,《走近科学》节目表现形式从报道科学问题,解释科学事件转变为:关注和报道生活中的推理故事;热点、疑点的科学解析。”
自此以后的一段较长时间,节目的调性与故事的叙事逻辑都是比较统一:每期节目由一条新闻线索引出,讲述新闻热点背后的科学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节目通过影像和声音增加紧张感,渲染悬疑气氛,引爆观众好奇心。通过虚构与非虚构的影像组接,辅之以主持人偶然穿插的口播片段,形成较为固定化的故事讲述机理。从强悬念设定到日常化故事结尾的强烈反差,经常被汇总成段子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娱乐化解构的背后,总离不开对节目模式的严肃探讨。实际上,学界、业界都曾剖析过国内最为火热的这档科普节目在设定架构和故事叙事规律上存在的问题。单一化的事件阐释模式,成为最大的诟病点。
但实际上,《走近科学》这样的节目设定与节目的诞生背景不无关系。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广电部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研讨广播电视行业如何为“科教兴国”战略服务,进一步明确电视成为进行科教宣传的重要手段。
因此,从诞生之日起,“走近科学”的“近”字就点明了其科普传达、破除迷信的深层内涵。节目的辐射人群,更多是侧重科学素养不足的非知识分子。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定程度的悬疑化情节设定、跌宕化故事铺陈形态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节目借助极为专业化的科学表达术语和口播形式,很难做到节目的初心追求。
从节目的类型化上来看,科教节目本身就承担了比较强的教育意义。内容的一个比较核心的传输载体,就是以视听语言的多样化编创形成对于接收方的认知改变。这样才达到了科教的目的所在。对于任何一个品类的节目制作,最根本的是明确:节目为准办,即预计的受众群体;节目谁在看,即实际的青睐群体;节目为什么,即除了收视需求和制作者本人需求外节目存在的延展性价值。
张博士在微博下的一句留言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人民终于从走近科学,走向了走进科学,节目的终止似乎是一种科学素养进步的标志。”
故事化的表达,适宜于“客厅文化”的繁盛年代。当戏谑的解构与偏向的关注慢慢成为探讨这档节目的“全民性反射弧”,当全民把对节目的消费看作一件常事,它再以传统的悬疑化形态出现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近些年,《走近科学》好像重回了当年的轨道,故事主题选取又慢慢曲高和寡、专业性强。尽管生动的视听语言依旧拥有比较强的荧屏感召力,但是风光已不再。分众化时代,科普的本质需要的精准、及时。一批更加注重实际性、趣味性的大屏科教节目慢慢挤占了《走近科学》的传统地位。
得知这个消息,部分网友都是这个反应:“什么?《走近科学》竟然完结了?!”
另一部分网友的反应则是“什么?《走近科学》竟然才完结?!”
网友们纷纷回忆起那些年,被《走近科学》吓到睡不着的夜晚。
《走近科学》一大经典节目内容,就是关注和报道生活中的推理故事,通过影像和配乐增加紧张感,渲染悬疑的气氛,然而真相揭开,却常是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理由。
这种节目风格,被网友准确概括为了“开头悬疑片,中间恐怖片,结尾喜剧片”。
譬如,当时“飞棍”疑云。
摄像机捕捉到的神秘物体,呈长条形,几乎无处不在,却无人找到飞棍的活体或尸体,甚至有人怀疑,这是种智能物体。然而最终揭秘,是飞虫飞过镜头导致。
又如非常有名的“谁在背我飞行”。
主人公黄延秋,1977年先后三次神秘失踪,睡了一个晚上突现千里外的上海,被遣送回家一月后又有两次神秘失踪,三次都离奇生还,黄延秋认为有两个神秘人物在他熟睡之际背他飞行。
《走近科学》拍摄足足三期后,最后给出了这个解释:一切都是黄大叔自己幻想的,那些地方是他自己在梦游状态去的。
还有2007年的这一期,8岁孩子号称僵尸附体,夜里大喊“我是左宗棠,我被XXX杀了”,闹着要吃人肉喝人血,吓坏了爹妈,一众村民与电视机前的大批观众。然而经过检查,只是孩子缺乏父母关爱,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力装成了这样。
事实上,《走近科学》并不仅仅是“童年阴影”或是“快乐源泉”,在当时,这档科普节目背负起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的历史使命,是不少网友的科普启蒙。
这么好的节目,为什么要完结?网友纷纷玩起梗,调侃起《走近科学》完结的原因。
有网友猜测,如今要说再见,是不是也说明了,广大人民群众终于走近科学了。
还有网友操心起主持人张腾岳,陪伴了咱们那么多年的张老师要失业了吗?
被呼唤了一下午,傍晚,张老师发了条微博向大家“报平安”:人在呢,还在录像,制作新节目。
旧节目完结,又有新节目诞生。
《走近科学》结束,我们要走进科学啦。
来源:观察者网 ID:guanchacn 作者: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英明神武番号君 / 论媒社 ID:lunmeishe 作者:冯楷
文章转载、专业咨询、招聘发布、投稿(有偿)、加微信交流群请添加微信:cnbyzc